DesignOps 主要工具導入一年後的使用情況

今天要分享的是 — 我在 CMoney 這 1 年多以來,基於 DesignOps 推廣的幾個主要工具的使用情況,並依使用量 / 泛用度高低來列出。
Figma ( 取代 Sketch / Zeplin )
我到職時,公司剛開始使用 Figma 2 個月,僅由部份 PM / 設計師共用一組 Figma 帳號,尚有一部分人使用 Sketch + Zeplin。
我了解到了設計師們在使用共用的 Figma 帳號時瀏覽 Prototype 很容易互相踢掉對方,而且 Comment 和編輯紀錄無法區分你我,久而久之大家都把設計稿放在自己的 Draft 區,這會形成嚴重的穀倉效應、更不用說如何統一規範 / 把關設計品質。
因此我就市佔率 / 跨裝置 / 與費用向公司說明請購的正當性,得以為設計師們按人頭購買 Figma 帳號。

後續造成的影響是 — PM / 行銷 / RD 紛紛被誘導至 Figma 進行相關協作,在一年之內有使用 Figma 的人數高達 166 人,算上可能的離職人數,約有 1/3 的 CMoney 人進入 Figma 協作。
PM 會在 Draft 撰寫 PRD 後交由設計師轉貼至公司團隊區 ; 行銷則會請視覺設計師將廣告與商品頁元件化、放置 Figma,供他們必要時自行改字、加資訊、小幅 Resize; RD 的部分就純瀏覽或切圖下載 Icon 。


股市爆料同學會的團隊甚至自另開一個 Team Project,自行為其中 PM / 行銷購買 Figma 編輯權。

SurveyCake ( 取代 Google Form )
SuveyCake 原本是我們為 User Researcher 購買的問卷工具,後來行銷部門一起加入使用,將之發揚光大。1 年半以來,由設計部發送、回收數量 > 300 的問卷有 14 份,行銷部則有 32 份。我們之所以不留在免費的 Google Form 而是選用 SurveyCake 有幾個原因 :
- Google Form 只能單選跳題 / SurveyCake 能複選跳題,因此當我們想依使用者的屬性來跳題時,SurveyCake 的總填答數量較少,回收率高、問卷篩選也較省時
- SurveyCake 支援里克特量表的刻度顯示,而 Google Form 得用一排單選選項來程現。
- SurveyCake 由於上述的答題 UI 較精簡,答題者不用換頁、頁面總長也較短,答題驗佳問卷的回收率自然也較好。
- SurveyCake 可以自力統計問卷回收率,Google Form 則得另外去查問卷連結的點擊次數來人工計算回覆率。
- SurveyCake 可在管理介面中做初步交叉分析,幫助研究者比對、找出可能有相關性的 2 種因素。

Spreadsheet — 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是我所建立的工具庫,將設計部所買軟體 / 素材庫 / 線上課程的帳密收錄於此,其中 Adobe 帳號需要精確按人頭分配、以免互踢。
從 Google 內建的訪客追蹤來看,每個月的 Uinuqe Viewer 約為 10 人出頭 ( 設計師總數 25 人 )。


Spreadsheet — 用戶研究資料庫
這個資料庫是我們為了實現研究的民主化,而將歷次用戶研究 ( 問卷 / 訪談 / 易用性 ) 的過程與結果記錄下來分享的管道。每月也約有 10 人出頭造訪這個總表,有趣的是其中 50% 是非設計師 ( PM & Prject Owner )


當然實際上的研究造訪量是被低估的,因為 SCRUM Team 中的人更傾向只看他們團隊所做的研究,而不會路經這個總表。
其中也要特別感謝我們的 UX Designer — Elan Hu 的努力,以他在 Pixnet 的經驗為基礎創造出適合 CMoney 型態的研究資料庫、並在其後的 1 年中不厭其煩的更新與催促設計師更新資料。
以上是我這次的分享,感謝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