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 Generative Fill 作畫方法分享(一) — 背景與成果介紹
今天的分享主題來自於 CMoney 設計部門的 AI 讀書會所舉辦的挑戰,目標是利用最新的 Photoshop Beta 中的 Generative Fill 功能,繪製出「我理想中的工作空間」。
本系列文章將討論我對 Generative Fill 的體驗,並將其與我之前介紹過的 Leonardo.ai 進行比較。此外,我還將分享我理想中工作空間背後的故事,以及我創作過程中的迭代過程。
圖片來源
首先,要特別強調的是 — 封面圖中的蝎形電競椅和柯博文的圖是取自網路,並非 AI 畫出來的,而其它則確實都是我使用 Generative Fill 產出的成果。
設計過程
我經歷了以下流程:蒐集靈感 → 設定題目 → 影片學習 → 設定策略 → 抓取原始素材(椅子、柯博文)→ AI擴圖 → 反覆圈選局部進行換圖。
在影片學習這個階段中,我主要從兩支影片中學到所需的知識,這些影片對我操作 Generative Fill 起到了極重要的幫助 :
MUSE CHAN 的 Photoshop Ai 人像攝影 / 人工智能 / Generative Fill / Review
Muse是一位攝影和Photoshop的大師,他通過許多攝影作品的後製來解釋Generative Fill(中後段有部分NSFW提題材的修圖,慎入)。
從這支影片中,我了解到以下幾點:
- Generative Fill 與 Photoshop 原有的擴圖功能不同,它是通過隨機想像來拉伸圖像,能夠帶來更多創意。
- 在進行擴圖時,首先讓 Generative Fill 對整體圖像進行想像,然後再對局部進行細微調整。
- Generative Fill 生成的部分,放大後細節明顯不如原始圖片。
- Generative Fill 的用途在於發想創意和構圖,目前在生成高精緻細節方面仍有待改進。
Benny Productions 的 Photoshop Generative Fill is Officially Out of Control…
Benny通過幽默的說話方式向觀眾示範了 Generative Fill 的成功案例和限制。從這支影片中,我學到了以下幾點:
- Generative Fill 無法生成具有版權的人物和品牌角色,也無法精確繪製真實世界中的人造物體,因此在生成這些元素時,常常使用一些雜訊來代替。
- 當圖片需要添加「人」時,第一次生成的人臉通常會顯得碎片化和可怕,需要進行單獨的圈選再進行 Generative Fill。
- 在繪製動物和恐龍時,也容易出現不真實的怪物狀態,可以說 Generative Fill 在繪製自然景物時的效果較好。
以下是本次幾個圖片迭代的階段,至於期間我用了哪些 Prompt、又有哪些放棄了的失敗嘗試,我會在下篇文章再介紹。
最後,說明一下我的「理想中的工作空間 」故事 —
在一個舒適寬廣的空間中,我舒適的仰躺在椅子上,使用超廣角螢幕工作,肩頸與腰背十分放鬆;當我需要清除腦中雜念時,我可以遠望窗外的大海;當我想要休息時,主臥的門口在旁邊,裡面有張漂亮的大床;一台巨大的柯博文豎立在旁邊,我可以時時欣賞這精緻的工藝,激勵我自己”作為產品設計師應該要懷抱高標準的匠心”;我的女兒則在旁邊玩耍,有個溜滑梯與娛樂空間,我可以很安心她會在那裡自得其樂、我不用一直陪她玩,但只要我想她,她就在旁邊。
感謝這個讀書會、也感謝 Generative AI 讓我作了個好夣,希望這次的嘗試讓看這篇文章的您會心一笑。謝謝收看~
在下一篇文章《Adobe Generative Fill 作畫方法分享(二) — 技巧 / 過程 / 感想 》 ,我將回溯這個「理想中的工作空間 」情境圖的製作步驟來作為技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