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 Generative Fill 作畫方法分享(二) — 技巧 / 過程 / 感想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 《Adobe Generative Fill 作畫方法分享(一) — 背景與成果介紹 》,我介紹了繪製「我理想中的工作空間」的背景、研究思路還有推薦的第三方教學。
而在本篇文章中,我想要回溯一下這個畫的製作步驟來作為技術分享。
我學到的操作技巧
Generative Fill 每次生成的內容會新增成為一個圖層
下圖是我在 Photoshop ( beta ) 中的工作區截圖,左邊是作圖區、右邊是圖層與內容面版,多次生成後會累積成為大量的類智能圖層。
局部生成
在圖層區可看到我一小塊一小塊的把特定的物件 ( 小孩、拖鞋、清理牆壁雜誌 ) 等用 Generative Fill 繪製加上去,當我把下方的圖層關閉時,可以看到 AI 是基於什麼樣的上下文來生圖的。
可回溯編輯的類智慧圖層特性
使用者的圈選範圍如下圖所示,當圈選圖面的一個區域時,Generative Fill 會詢問是否算圖、並可填入提示詞 ( 即 Prompt )。
完成後會生出 3 種選擇,但我們可以繼續沿用同樣的選取範圍做生成、甚至是改 Prompt,這些生成的結果與 Prompt 可從內容面板找到,我們可以在未來的任何時候回來回溯。
※ 這樣可重複編輯的特性,和 Mj / SD / Dall-E 的產圖方式十分不同,可以說是 Photoshop 的優勢。
近看糊模且不合理的細節
在下面的 2 個產生小女孩的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她們的五官和身體都不太合理 — 這樣的「遠看似乎有模有樣、近看則很扭曲」的現象在 Generative Fill 的結果中很常看到,這點和 Mj, SD, Leonardo.ai 不同 — 它們的目標是生出高完成度的圖。
僅是圈選雜物而不寫 Prompt,可生成空曠背景
當我們使用 Generative Fill 、不填 Prompt 時,AI 會理解成我們希望把圈選處做去除雜物或延展內容 — 我這裡起到的是去除雜物的作用。
從結果來看,AI 幫我把那看起來像木馬的雜物和其上的小白框去掉了,但地板上的線去也拉不出直線輪廓。這讓我想到電影裡的台詞:
God does not build in straight lines.
外部物件如何融入畫面
當我想在畫面中加入一尊巨型柯博文立像時,Generative Fill 不允許生成這種版權物,所以我先從網路上抓圖下來,去背、並做不等角變形,以調整視角去符合整個場景的透視。
為了讓柯博文能自然融入場景,我選了一張光源方向和場景相同的圖,並圈選其腳底與地面,讓 Generative AI 幫我生出陰影與倒影。
擴圖
針對 Generative Fill,網路上以有大量擴圖的教學,我附上一些半成品,說明產圖過程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會有很多不理想、被捨棄的生成結果。
逐步 Generative Fill 生成的過程
整個生圖過程可以分成 3 個階段 :
- 將電競椅的原始商品圖 ( Zero Gravity Massage Ergonomic Scorpion Gaming Chair ) 的模特兒改成男性( Prompt : a man sitting on the chair, holding mouse ),局部圈選、再次 Generative Fill 來修正四肢與五官,包含腳修短 ( Prompt : barefoot, nature, not too long )、襪子統一顏色 ( Prompt : black color socks )、人臉修正 ( Prompt : cheerful face )、露出左手 ( Prompt : left arm )、重繪過長的右手手指 ( Prompt : right hand click mouse )。
- 將場景擴大,配上窗外海景、室內放床、設定兒童遊戲區
- 進一步擴大場景以容納一個溜滑梯、修正牆壁與溜滑梯上方的無意義雜訊,放入一尊柯博文、重漆天花板。
我將過程做成了動態版如下 :
心得
Adobe 的 Generative AI 相比於人們已熟悉的 Midjourney / Stable Diffusion,有著頗為不同的運作方式和定位。
從局部細節的精緻度來說,Generative AI 不太理想;但在大範圍的擴圖與基於原有的圖面去擴展想法這方面則是其極具優勢的領域。
配合 Photoshop 可做多步驟還原 / 用智能圖增的方式切換、實驗想法,更是 Generative AI 的獨特之處。在過去我曾介紹過的 Leonardo.AI ,它所擁有的 “AI Canvas” 和 Photoshop 擴圖的操作情境類似,但遠遠不即 Photoshop 能存檔與回溯編輯的功能。
我初步認為 Generative AI 更適合拿來做 Brainstorming,因為它讓使用者能以一層層圖層累加的方式作圖,使用者可以高度掌握其 AI 的發想方向。
而有鑑於它在細節面的處理不佳、有時像是在做概念式的草圖,也許將在 Generative AI 發想完的圖,再透過以圖生圖的方式交給 Mj / SD / Leonardo 去重繪,會是個不錯的組合技,後續會再嘗試研究。
本次的分享到此為止,感謝閱讀 ~
如果您對我嘗試 AI 工具的相關文章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以下連結 :
Adobe Generative Fill 作畫方法分享(一) — 背景與成果介紹
以 Leonardo.AI 取代 Midjourney 作為 AI 繪圖入門工具
語音逐字稿軟體使用比較 — Vocol.ai 與雅婷逐字稿